短兵接战成语接龙_短兵接战
1.短字四字成语
2.用于军队作战的成语
3.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
4.短兵接的词语短兵接的词语是什么
5.《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6.有短有兵的成语有哪些?
7.急求乌江自刎原文及翻译。 在线等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浴血奋战: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骁勇善战: 勇猛,善于战斗。
出处:《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短字四字成语
1、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3、兵革互兴: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4、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5、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6、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7、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8、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9、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0、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1、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1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3、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14、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15、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16、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7、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8、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19、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20、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21、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龙战鱼骇] 比喻战争激烈。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龙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破斧缺斨] 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白骨露野]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龙战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金戈铁骑]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金戈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烽火连年]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风尘之变]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干戈载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矢石之难]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汗马之功] 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戎马倥偬] 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休养生息] 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兵拏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偃武休兵]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偃武櫜兵]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祸结兵连]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伐罪吊人] 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伐罪吊民]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黩武穷兵] 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穷兵黩武]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倒戢干戈]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刀枪入库] 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用于军队作战的成语
1. 含短字的四字成语
短字的四字成语 :
取长补短、
尺有所短、
问长问短、
说长道短、
长吁短叹、
截长补短、
短小精悍、
飞短流长、
扬长避短、
三长两短、
英雄气短、
长话短说、
缺斤短两、
自寻短见、
人穷志短、
短兵相接、
目光短浅、
心长力短、
以长续短、
长才短驭、
长嘘短叹、
家长里短、
发短心长、
才人行短、
长材短用、
争长争短、
较短量长、
舍短录长、
五短三粗、
鹤短凫长
2. 短字开头的四字成语短兵相接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短吃少穿指衣食困乏。
短刀直入比喻开门见山,直截爽快。
短绠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短褐不全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短褐不完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完:完整。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
短褐穿结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结:打结。形容衣衫褴褛。
短褐椎结短褐:粗布短衣;椎结:把头发挽成椎形。穿着粗布短衣,挽着椎形发髻。指古代贫苦劳动人民的装束。
短见薄识指见识短浅。
短斤缺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短寿促命短命早死。
短叹长吁吁:叹息。短一声、长一声不停地叹气。
短吁长叹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息不止。
短小精干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短衣匹马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短衣窄袖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短垣自逾垣:短墙;逾:越过。自己越过短墙。旧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
短针攻疽攻:医治;疽:毒疮。用短针治疗毒疮。形容措施不当,难以奏效。
短中取长指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
短章醉墨短章:指篇幅较短的诗文篇章。指酒后信笔所写的简短文字。
3. 带两个数字的四字成语.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五光十色(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门、半斤八两、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2)十全十美(十万火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军万马(千载难逢)、万紫千红(万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两断 一言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师 一叶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顺风 一箭双雕 三心二意 三长两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颜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谷丰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万众一心 成千上万 万古流芳 万紫千红 五马分尸 万人空巷 万马奔腾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1. 绝大多数是表示非确指的,只有极少数是表示确数,如:一字之师、二竖为虐、三纲五常、三足鼎立、三元及第、三从四德、三皇五帝、三姑六婆、四时八节、四大皆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窍生烟、七擒七纵、八仙过海、九鼎大吕、十恶不赦,等等. 2. 有的是表示“多”的意思,以含有“三、五、百、千、万”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接二连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九死一生、百炼成钢、百孔千疮、千方百计、千夫所指、千头万绪、万变不离其宗、亿万斯年,等等. 3. 有的是表示“少”的意思,以含有“一”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一丝一毫、一毛不拔、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一针一线、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三三两两、三言两语、九牛一毛,等等. 4. 有的是表示“繁杂、凌乱”的意思,以含有“七、八”的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七零八落、横七竖八、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杂七杂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千头万绪,等等. 5. 有的是表示强调突出,如一模一样、一丝一毫、独一无二、一清二楚、一干二净、一刀两断、一落千丈、五大三粗、九九归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战百胜、千真万确、万无一失,等等. 6. 有的明显地含有贬义,以含有“三、四”的大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说三道四、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欺三瞒四、调三窝四,等等.这些成语中的数字多少含有一点“是非好坏”或“这样、那样”等意思. 从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来看,其中的数字可以充当各种成分: 1. 作主语,如:一了百了、一之谓甚、万无一失; 2. 作谓语,如:言行不一、气象万千、人一己百; 3. 作宾语,如:举一反三、杀一儆百、略知一二; 4. 作定语,如:八面玲珑、百家争鸣、万象更新; 5. 作状语,如:耳目一新、势不两立、三思而行; 6. 作补语,如:低三下四、推三阻四、行百里者半九十. 另外,成语中的数字还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它们可以构成多种修辞格.例如: 1. 摹形;十字街头、八字打开; 2. 夸张:入木三分,垂涎三尺; 3. 紧缩:三姑六婆、三纲五常; 4. 衬托:千钧一发,一本万利; 5. 镶嵌:四平八稳,一干二净; 8. 叠词:三三两两,千千万万; 6. 顶真;一而再再而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7. 同语:一物降一物,一是一,二是二;等等.以上答案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您.记得O(∩_∩)O。
采纳,支持我一下.祝您生活愉快。
4. 三、四字开头的四字词语千a万b的词千言万语 千真万确 千千万万 千山万水 千变万化 千刀万刮 千难万阻 千军万马 千辛万苦 千挑万选 千水万山、千山万水、千丝万缕 、千思万虑、千思万想 、千思万虑、千岁鹤归 、千态万状、千条万端 、千言万语、千条万缕 、千条万绪、千端万绪、千头万序、千头万绪 、千万买邻 、、千辛万苦、千形万状 、千言万说 、千言万语、千岩万壑、千语万言 、千言万语、千章万句、千真万确、千状万态 、千态万状、千姿百态、千姿万态、千变万化、千变万轸 、千变万状 、千兵万马 、千仓万箱 、千差万别、千乘万骑 、千愁万恨、千愁万绪、千村万落、千刀万剁 、千刀万剐、千叮万嘱 、千恩万谢、千方百计 、千峰万壑 、千岩万壑、千沟万壑 、、千红万紫、千呼万唤 、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千回万转、千汇万状 、千家万户、千军万马 、千了万当、千龄万代、千虑一得 、千难万苦 、千辛万苦、千难万难 、千难万险、千千万万 、千秋人物 、千秋万代、千秋万古、千秋万世、千秋万岁、千生万劫 、千生万死。
5. 含有“绿色”的四字成语惨绿愁红 绿:绿叶;红:红花.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 穿红着绿 形容衣着鲜艳华丽 花红柳绿 红红的花,绿绿的柳条.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花花绿绿 原指花草树木鲜艳多彩;形容颜色鲜明多彩 柳绿花红 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柳绿桃红 形容美丽的春景 绿暗红稀 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绿鬓朱颜 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借指年轻女子 绿酒红灯 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绿林大盗 指聚集山林的强盗 绿林豪杰 指绿林中出众的人物 绿林好汉 绿林:古代山名.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绿林强盗 指山林的强盗 绿女红男 服装艳丽的青年男女 绿叶成阴 指绿叶繁茂覆盖成荫.比喻女子青春已逝,儿女成行 绿衣使者 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惨绿少年 惨绿: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橙黄橘绿 指秋季景物.灯红酒绿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纷红骇绿 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粉白黛绿 泛指女子的妆饰.红男绿女 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红愁绿惨 比喻愁思满怀,容易伤感.红情绿意 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回黄转绿 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绿.原指时令的变迁,后比喻世事的反复.绿肥红瘦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酒绿灯红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绿林豪客 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绿蓑青笠 绿草编的蓑衣,青竹编的斗笠.形容渔翁的打扮.绿衣黄里 绿、黄:古时以**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绿水青山 泛称美好山河.青山绿水 泛称美好山河.视丹如绿 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桃红柳绿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暗绿稀红 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惨绿年华 指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愁红惨绿 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愁红怨绿 见“愁红惨绿”.大红大绿 谓颜色浓艳.绿草如茵 绿油油的草好象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露红烟绿 见“露红烟紫”.绿叶成荫 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面红面绿 见“面红面赤”.砌红堆绿 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青枝绿叶 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施绯拖绿 形容衣衫不整.霜凋夏绿 犹言冬去春来.谓时光的流逝.说白道绿 说长道短、信口雌黄.脱白挂绿 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颜丹鬓绿 见“颜丹鬓绿”.朱颜绿发 指青春年少.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 出处解释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示例故事 绿林豪士 〖解释〗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绿鬓红颜 〖解释〗指年轻女子.同“绿鬓朱颜”.绿惨红愁 〖解释〗指妇女的种种愁恨.绿、红,指黑鬓红颜.绿惨红销 〖解释〗指妇女的种种愁恨.同“绿惨红愁”.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解释〗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解释〗扶持:扶助.比喻再好的事物也要有个帮衬.。
古代战争的成语典故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浴血奋战: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骁勇善战: 勇猛,善于战斗。
出处:《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短兵接的词语短兵接的词语是什么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典故: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戎相见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语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烽火连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语典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成语出处: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语典故: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枕戈寝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语典故: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成语出处: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祸结兵连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典故: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语典故: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成语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龙血玄黄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语典故: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成语出处: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浴血奋战: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短兵接的词语有:一接如旧,短兵接战,兵不接刃。
短兵接的词语有:短兵接战,敬上接下,一接如旧。2:结构是、短(左右结构)兵(上下结构)接(左右结构)。3:注音是、ㄉㄨㄢˇㄅ一ㄥㄐ一ㄝ。4:拼音是、duǎnbīngjiē。
短兵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犹言短兵相接。
二、引证解释
⒈犹言短兵相接。参见“短兵相接”。引《楚辞·九歌·国殇》:“车错_兮短兵接。”王逸注:“言戎车相迫,轮_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_以相接击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_哉!’”唐刘长卿《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
关于短兵接的诗句
车错毂兮短兵接何劳短兵接车错毂兮短兵接;
关于短兵接的成语
再接再砺兵不接刃架肩接踵推诚接物兵连祸接接二连三短兵接战接踵而来短兵相接待人接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短兵接的详细信息
有短有兵的成语有哪些?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史记》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1]?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创作背景
汉军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史记》垓下之围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文章写了四件事。—是项羽已穷途末落,已被汉军重重围住;兵少食尽,战士厌战,四面楚歌。二是项羽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三是作者重点写项羽突围,尽显英雄本色。渡河之后楚军一百余人,最后仅二十八人,与当时重围的五千汉军相比可说是九牛一毛。四是项王不肯回江东重旌旗鼓。他对亭长之言,反映了项羽的自愧,无颜回江东。到底回江东是成是败,作者未加评定。但杜牧太乐观了,他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品原文
垓下之围
司马迁《史记》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
1) 地方: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
2) 逝:奔驰 时不利兮骓不逝
3) 岁: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4) 怜:同情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 被:遭受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6) 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
7) 壁:营垒;此处用作动词,即在.......扎营。
8) 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指楚人多已降汉。
9)?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
10) 骓(zhuī):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
11) 慷概:悲愤激昂。
12) 奈若何:将你怎么办。若,你。
13) 数阕(què):好几遍。乐曲终止叫阕。
14) 莫:没有人。
15) 骑(jì):名词,一人一马为一骑。
16) 麾下:部下。
17)?直夜:当夜。直,介词,当……得时候。
18)?溃围:突破重围。
19) 平明:天亮时。
20) 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 属,随从。
21) 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22)?田父:农夫
23) 绐(dài):古同“诒”,欺骗、。
24)?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25) 度(duó):揣测,估计。
26) 脱:脱身。
作者简介
司马迁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介绍
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急求乌江自刎原文及翻译。 在线等
1. 兵成语有哪些成语
兵临城下、
纸上谈兵、
草木皆兵、
杯酒释兵权、
十八般兵器、
穷兵黩武、
厉兵秣马、
兵不厌诈、
赔了夫人又折兵、
兵不血刃、
上兵伐谋、
哀兵必胜、
短兵相接、
招兵买马、
精兵简政、
兵贵神速、
兵荒马乱、
虾兵蟹将、
散兵游勇、
鸣金收兵、
先礼后兵、
撒豆成兵、
按兵不动、
调兵遣将、
骄兵必败、
胜败乃兵家常事、
天兵天将、
缓兵之计
2. 短和兵字有哪些成语
短兵相接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3. 什么兵什么短的成语
什么兵什么短的成语
兵无常势 兵在其颈 黩武穷兵 佳兵不祥
哀兵必胜 练兵秣马 鸣金收兵 按甲寝兵
按兵不动 按甲休兵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不由将 兵车之会 兵多将广 兵多者败
兵贵神速 兵贵先声 兵临城下 案兵束甲
兵戈扰攘 兵精粮足 兵戎相见 兵微将寡
兵荒马乱 兵连祸结 兵强马壮 兵行诡道
残兵败将 草草收兵 草率收兵 草木皆兵
赤壁鏖兵 单兵孤城 砥兵砺伍 调兵遣将
短兵相接 擐甲执兵 坚甲利兵 祸结兵连
4. 什么短什么兵成语
短兵相接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5. 带有兵的成语有哪些
兵临城下、
纸上谈兵、
草木皆兵、
精兵简政、
厉兵秣马、
穷兵黩武、
杯酒释兵权、
十八般兵器、
赔了夫人又折兵、
哀兵必胜、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上兵伐谋、
招兵买马、
短兵相接、
强将手下无弱兵、
胜败乃兵家常事、
按兵不动、
兵戎相见、
用兵如神、
兵强马壮、
励兵秣马、
损兵折将、
盛食厉兵、
残兵败将、
兵连祸结、
佳兵不祥、
兵无常势、
精兵强将、
神兵天将、
兵凶战危、
富国强兵、
兵多者败、
洗兵牧马、
寓兵于农、
千兵万马、
兵在精而不在多、
按兵束甲、
兵行诡道、
束兵秣马、
骄兵之计、
百万雄兵、
兵无常形、
兵戈扰攘、
兵无血刃、
历兵粟马、
兵闻拙速、
坚甲利兵、
兵车之会、
兵多者败、
洗兵牧马、
寓兵于农、
千兵万马、
兵在精而不在多、
按兵束甲、
兵行诡道、
束兵秣马、
骄兵之计、
百万雄兵、
兵无常形、
兵戈扰攘、
兵无血刃、
历兵粟马、
兵闻拙速、
坚甲利兵、
兵不由将、
偃武休兵、
整甲缮兵、
遣将征兵、
兵销革偃、
振兵释旅、
坚甲厉兵、
腹中兵甲、
极武穷兵、
休兵罢战、
被甲执兵、
一十八般兵器、
仁义之兵、
单兵孤城、
斗而铸兵、
风兵草甲、
兵未血刃、
橐甲束兵、
櫜甲束兵、
被甲持兵、
被甲载兵、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师老兵破、
兴兵动众、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富国彊兵
解兵释甲、
案甲休兵、
缮甲治兵、
案兵束甲、
溃兵游勇、
材士练兵、
寸兵尺铁、
讳兵畏刑、
解甲休兵、
拥兵自固、
按兵不举、
兵不污刃
兵车之会、
兵精粮足、
选兵秣马、
按甲寝兵、
水火兵虫、
添兵减灶、
振兵泽旅、
偃武櫜兵、
草草收兵、
师老兵疲、
秣马利兵、
兵强将勇、
兵老将骄
兵精粮足、
选兵秣马、
按甲寝兵、
水火兵虫、
添兵减灶、
振兵泽旅、
偃武櫜兵、
草草收兵、
师老兵疲、
秣马利兵、
兵强将勇、
兵老将骄
兵慌马乱、
兵多将广、
练兵秣马、
赤壁鏖兵、
按甲休兵、
足兵足食、
历兵秣马、
擐甲执兵、
兵强则灭、
谷马砺兵、
厉兵粟马、
兵出无名
兵荒马乱、
虾兵蟹将、
鸣金收兵、
先礼后兵、
撒豆成兵、
散兵游勇、
骄兵必败、
天兵天将、
缓兵之计、
全民皆兵、
调兵遣将、
弃甲曳兵、
兵败如山倒
6. 兵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弃甲曳兵、
草木皆兵、
缓兵之计、
兵贵神速、
残兵败将、
精兵简政、
兵不厌诈、
兵荒马乱、
穷兵黩武、
厉兵秣马、
按兵不动、
先礼后兵、
骄兵必败、
损兵折将、
兵强马壮、
哀兵必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戎相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天兵天将、
纸上谈兵、
老弱残兵、
虾兵蟹将、
招兵买马、
短兵相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7. 含兵的成语有哪些
含兵的成语有哪些 :
弃甲曳兵、
草木皆兵、
兵贵神速、
残兵败将、
缓兵之计、
精兵简政、
兵不厌诈、
兵荒马乱、
穷兵黩武、
厉兵秣马、
按兵不动、
先礼后兵、
损兵折将
8. 兵成语有哪些
来自成语词典(如果是猜成语游戏,很可能是,短兵相接)
搜索“ 兵 ”,找到 180 个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案兵束甲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兵戈扰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无常势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兵在其颈 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黩武穷兵 滥用兵力,任意征讨
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练兵秣马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鸣金收兵 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兵不动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杯酒释兵权 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厌诈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不由将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兵车之会 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兵多将广 兵将众多。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力强大。
兵多者败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兵贵先声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兵临城下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残兵败将 战败了的部队。
草草收兵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草率收兵 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赤壁鏖兵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单兵孤城 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孤城:孤立无依的城池。形容军队及其驻军的城池孤立无依,势力单薄,没有外援。
砥兵砺伍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
调兵遣将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短兵相接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富国强兵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国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潢池弄兵 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祸结兵连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骄兵之计 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解兵释甲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骄兵必败 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诘戎治兵 指整治军事。
精兵强将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简政 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临难铸兵 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秣马厉兵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穷兵黩武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盛食厉兵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师老兵疲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水火兵虫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添兵减灶 啬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虾兵蟹将 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足食足兵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天兵天将 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被甲执兵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兵不污刃 犹兵不血刃。
兵不雪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厌权 见“兵不厌诈”。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兵出无名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亦泛指行事无正当理由。《汉书·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晋书·石勒传》:“昔赤眉、黄巾横逆宇宙,所以一旦败亡者,正以兵出无名,聚而为乱。”亦作“师出无名”。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王书》:“辱告,承上党殿下及匹娄
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连祸接 指战事、灾祸连续不断。
兵拏祸结 见“兵连祸结”。
兵强将勇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兵强则灭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兵未血刃 犹兵不血刃。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兵闻拙速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兵无常形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
兵无血刃 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兵销革偃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兵凶战危 指战事凶险可怕。
材士练兵 犹言勇士精兵。
尺兵寸铁 比喻微小的武力。
櫜甲束兵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
寸兵尺铁 喻微小的武力。
斗而铸兵 见“斗而铸锥”。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风兵草甲 犹言草木皆兵。
谷马砺兵 犹言秣马厉兵。
讳兵畏刑 谓慎于用兵和用刑。
极武穷兵 黩武。滥用武力。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解甲休兵 见“解甲休士”。
禁攻寝兵 指止息战事。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溃兵游勇 指逃散的士兵。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历兵秣马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
励兵秣马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历兵粟马 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买马招兵 见“买马招军”。
弄兵潢池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
遣兵调将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千兵万马 犹千军万马。
遣将调兵 见“遣兵调将”。
遣将征兵 见“遣兵调将”。
强兵富国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轻卒锐兵 轻卒:轻装的士兵。锐兵:锐利的武器。轻装勇猛的士兵,手拿锋利的武器。形容部队战斗力很强。
全民皆兵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撒豆成兵 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神兵天将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师老兵破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束兵秣马 犹厉兵秣马。
损兵折将 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橐甲束兵 同“櫜甲束兵”。
玩兵黩武 轻率无度地使用武力。
洗兵牧马 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行兵布阵 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术。亦作“行兵列阵”。
兴兵动众 同“兴师动众”。
选兵秣马 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悬兵束马 见“悬车束马”。
偃兵修文 同“偃武修文”。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偃武櫜兵 见“偃武息戈”。
偃武休兵 见“偃武息戈”。
曳兵弃甲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曳兵之计 谓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
用兵如神 用兵:指挥军队作战。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拥兵自固 拥有掌握军队的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寓兵于农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振兵释旅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振兵泽旅 见“振兵释旅”。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足兵足食 见“足食足兵”。
按兵不举 〖解释〗犹按兵不动。
被甲持兵 〖解释〗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解释〗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百万雄兵 〖解释〗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同“百万雄师”。
败将残兵 〖解释〗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兵在精而不在多 〖解释〗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富国彊兵 〖解释〗使国家富裕,军力强盛。亦作“富国强兵”。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解释〗比喻越多越好。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厉兵粟马 〖解释〗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解释〗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仁义之兵 〖解释〗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十八般兵器 〖解释〗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休兵罢战 〖解释〗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解释〗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一十八般兵器 〖解释〗泛指各种兵器。
败兵折将 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兵败将亡 兵:军队。军队打败仗,将官阵亡。形容作战失败
兵不逼好 兵:出兵打仗;逼:威胁;好:指友好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
兵戈抢攘 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革满道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兵革之祸 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兵老将骄 老:衰。士兵疲惫,将领骄傲
兵连祸深 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9. 短和兵能组成什么成语
短兵相接_
成语资料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附部分内容理解:
通假字
骑皆伏曰(伏,通服)
马童面之(面,通偭,背,背对)
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在夜里;楚,用楚地方言)
项王则夜起(夜,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南,向南)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向东)
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歌,唱歌)
田父绐曰:“左。”(左,向左走)
亦足王也(王,称王)
使动用法
此天之亡我(亡,使……灭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
古今异义
驰走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省略句
饮帐中
常骑之
乃陷大泽中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以赐公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介词结构后置
饮帐中
宾语前置
四向
何如?
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固定格式
何……之……?(为什么……这么……)
何……为……?(为什么要……呢?;要……干什么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