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之仇犹可报乎?百世之仇犹可报!-九世之仇
1.九世复仇 犹未晚矣 汉武帝
2.刘邦到刘彻,汉朝传承七代,为何刘彻宣称与匈奴是九世之仇呢?
3.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化解的四字词语成语
4.齐襄公和齐桓公的关系九世纪在齐襄公的复仇
九世复仇 犹未晚矣 汉武帝
九世之仇
释义 多用以指久远的深仇。原本指国仇等意义重大的仇恨,不适用于一般的私人恩怨。
出处 《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评齐襄公为报九世之前齐哀公被烹杀之仇灭纪一事)
示例 ~,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说》)
涉及九世之仇的历史事实: 春秋时期,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夷王三年,齐侯因此被周夷王活活烹杀。齐人哀之,谥为哀公。自哀公开始,传九世到齐襄公姜诸儿,齐襄公出兵灭纪国,为齐哀公报仇。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兄长。春秋三传对此事曾有争议,因为当时的风俗是,家仇只论五世。公羊传认为国仇不受世代限制,左传反对。
后来,汉武帝说:”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坚决北伐匈奴。因为汉高祖曾有“白登之围”被迫贡献金帛女子的耻辱;吕后也遭遇过匈奴致书之辱;文景两代,也都不断遭受匈奴入侵,所以,汉武帝决心复仇,解决边患。
刘邦到刘彻,汉朝传承七代,为何刘彻宣称与匈奴是九世之仇呢?
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把一个国家治理强大难上加难。刘邦之所以在历史地位不如其子孙汉武帝刘彻,主要原因在于刘彻在文治武功方面完全超越了刘邦。
一是刘彻在军事上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只有功于刘,而刘彻打败了匈奴,不仅有利于汉,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刘彻如果不从军事上彻底打败匈奴,一来整个民族的安全与稳定就难以得到保障,二来汉朝就无法强盛和名声远播。
刘邦立了汉,刘彻立了威,稳了局,刘彻的贡献在于他让汉人站立了起来,而不是刘邦以和亲求和平,更重要的是刘彻让周边其他民族再不敢小视和任意欺负汉人,再对汉朝虎视眈眈,这种威力直到后来东汉大乱,群雄并起,中土大战不亦乐乎,而周边外族却不敢对中土有,更不敢发兵而侵之。
二是刘彻在治国理政方面已经超越了刘邦。在发展经济上,他取桑弘羊的建议,大搞国有企业,把炼铁、食盐、交通运输等许多经营权由国家直接掌控,为朝廷发展经济,积蓄财力,准备打仗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西汉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政治上解决了刘邦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问题,他颁布推恩令,在削弱诸侯王势力和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汉初诸侯国动不动造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为稳定汉朝政局,确保汉人安居乐业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在外交方面,汉武帝还积极发展和西域诸邦的商品和贸易往来,恩威并举发展同周边邻邦的友好关系,开辟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汉朝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是汉武帝在思想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超越了刘邦。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治理国家的合力,确保了西汉的强大。他开办太学,通过教育,提高子民文化素质和建设国家的能力。汉武帝也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在选人用人方面毫不逊色于刘邦,大胆使用年轻有为人才为国家所用,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田千秋、韩安国等,都曾对汉朝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化解的四字词语成语
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化解的四字词语成语
尺布斗粟——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刻骨仇恨——永记心头的深仇大恨。
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你死我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反面无情——形容翻脸不认人。
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
九世之仇——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视同陌路——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同“视若路人”。
恨之入骨——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誓不两立——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反眼不识——反:翻转。翻脸不认人。形容改变态度,对人冷漠无情。
新仇旧恨——新仇加旧恨。形容仇恨深。
令人切齿——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反目成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
成语: 不共戴天 拼音: bù gòng dài tiān
解释: 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成语: 深仇大恨 拼音: shēn chóu dà hèn
解释: 深而大的仇恨。
出处: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从今后深仇积恨都消解。”
成语: 血海深仇 拼音: xuè hǎi shēn chóu
解释: 血海:形容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成语: 苦大仇深 拼音: kǔ dà chóu shēn
解释: 形容受尽剥削压迫的苦,有很大的仇恨。
成语: 切骨之仇 拼音: qiè gǔ zhī chóu
解释: 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文秀当初谋他命时,还是一个小厮,如今顶冠束带,换了一番气象,如何便认得出。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齐襄公和齐桓公的关系九世纪在齐襄公的复仇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威严逐渐减弱,诸侯开始逐渐脱离周王的控制,不顾礼仪。齐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四任君主,也是齐桓公的弟弟。在被孙的无知所杀后,远在莒国的儿子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史称。
齐襄公和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公,他们分别是齐公的长子和幼子。公元前698年,齐桓公西病死,当时的王子齐襄公继位。齐襄公在位期间昏庸无能,不理朝政,齐国的国力在诸侯国中也只是中等。
在齐襄公的统治下,齐国非常混乱,齐襄公非常害怕他的弟弟小白。无奈之下,公子在包的庇护下逃往莒国。不满的统治,公元前686年,也就是十二年,齐国大臣连称管父,齐国的侄子公孙瓒无知造反。孙无知引兵入宫,在寝宫中杀了。齐襄公死后,公孙瓒独揽朝政,自立为王。
然而,好景不长。孙做了齐国的国君没几天,就被杀了,齐国群龙无首,大臣们商量着重新立君。公孙愚已死的消息传到莒国,公子打算回齐国。但公子还有个哥哥叫龚子久,龚子久也得到了消息,也想当齐国的国君,派人在公子回家的路上埋伏。想让他死。于是,公子小白顺手暂缓了他的死期,让宫子久放松了警惕。公子小白终于成了齐国的第15任君主。
齐襄公九世的复仇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自立为王,逐渐忽视了名存实亡的周王室。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因为齐国实力强大,做了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齐襄公九世复仇的故事。
齐襄公九世复仇的故事发生在公羊传年。讲的是春秋时期嵇国国君的故事。他见齐国国君不敬周王,以为是个机会,就对周懿王说:“齐国国君齐爱公一向不敬你。现在你应该杀了他,让其他不尊重你的王子看看。那是不尊重你的结果。”周懿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杀了祁哀公。
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周懿王烹煮并了祁哀公。这种死法非常残忍,历史上称之为“哀公烹周”。本来,周懿王想用这件事来震慑诸侯,却万万没想到事与愿违。各国诸侯怕自己将来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反周情绪越来越强烈。
从齐爱红到陆竹儿的齐襄公,已经是第九世了。齐襄公认为,是因为吉果的君主诽谤了周王,才导致了齐爱公的死亡。于是,齐襄公派兵围困吉果,为祁哀公报仇。当时,有些人对齐襄公九世的复仇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春秋时代的习俗,一般的民族仇恨和家族恩怨不会超过五,但是从齐爱公到齐襄公已经是九了,这就有点不符合当时的习俗了。当然,这也可能是齐襄公攻击吉果的借口。汉代,汉武帝刘彻以“齐襄公九世之仇”为由,出兵匈奴解决边境问题。
齐襄公之死
齐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四任君主。他天生无能又残忍。从根本上说,齐襄公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公元前698年,也就是齐桓公西三十三年,齐襄公继位,在位十年。虽然没有取得重要的成就,但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齐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那么,齐襄公是怎么死的?据史书记载,之死与齐国重臣之名、其父的照顾和孙的无知有关。齐襄公十一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管知府镇守葵秋,约定明年瓜熟了让他们回来,另派人镇守。连说带管地父亲同意了齐襄公的请求,两人动身前往奎丘镇守。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两人与齐襄公约会的时间,但齐襄公迟迟没有派人来接替他们。所以,连说和管理我父亲都给齐襄公写信,提醒他是时候换岗了,却万万没想到,齐襄公不会同意换岗。
当他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感到非常愤怒,并感到被齐襄公深深地欺骗了,所以他们策划了一场叛乱。连言和管向父两人发现了孙的无知,三人一拍即合。公孙无知是齐国公的侄子,和齐国公很受欢迎。在齐西公时期,它的存在堪比太子齐襄公。然而,齐桓公死后,成为新的君主,却不知道孙早就想取代。三人经过一番策划,先派连称不讨人喜欢的妹妹去打探消息,然后各自领兵入宫。几个人里里外外的工作,叛乱的,进行得异常顺利。孙无知地闯进的卧室,发现躲在门后,一下子就把他杀死了。
以上是被三人杀死的故事,即被称为“父”和不认识孙,也就是所谓的“杀”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