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心应手的成语

2.形容事情很顺利的成语有哪些?

3.成语“得心应手”的意思是什么?

4.心手相应是谁的文学主张

得心应手的成语

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心手相应

心手相应

拼音:xīn shǒu xiāng yìng

解释:心和手相配合。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出处:《南史·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示例:指使他按谱徵歌,都学得~。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近义词: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反义词:手不应心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技艺熟练

游刃有余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解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示例: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 ★茅盾《子夜》十七

近义词:挥洒自如、滚瓜烂熟、炉火纯青

反义词: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笨手笨脚

歇后语:庖丁解牛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十分老练

驾轻就熟

拼音:jià qīng jiù shú

解释: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出处:唐·韩愈《关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示例:到了场期日迫,只得把功令所有条件略为照顾,以求风檐寸晷,有~之乐。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

近义词: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轻而易举

反义词:半路出家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比喻对事物很熟

轻而易举

拼音:qīng ér yì jǔ

解释: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示例: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 ★杨朔《渔笛》

近义词:易如反掌、唾手可得

反义词:来之不易、寸步难行

歇后语:大力士耍灯草;水牛背上挂树叶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毫不费力

......

形容事情很顺利的成语有哪些?

得心应手、心手相应、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易如反掌。

一、得心应手

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释义: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白话释义:不慢不快,结果在手和心,口不能言,有几个存在其间。

二、心手相应

拼音:xīn shǒu xiāng yìng

释义: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出处:南朝 姚察《梁书 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

白话释义:笔力刚劲骏,手法熟练。

三、游刃有余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释义:刃:刀口;刀锋;游刃:运转刀刃;余:余地。比喻经验丰富;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白话释义:那节的有机会,而刀的不好;因为没有厚到有机会,看上去它们在刀刃会有空余的地方了。

四、驾轻就熟

拼音:jià qīng jiù shú

释义: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

出处: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白话释义:如果马儿驾轻车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他先后啊。

五、易如反掌

拼音:yì rú fǎn zhǎng

释义:像翻转手掌一样;比喻做事很容易。

出处: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白话释义:如果他想为,危如累卵,比上天还难;改变所要做,易如反掌,安在泰山。

成语“得心应手”的意思是什么?

得心应手。

汉语成语,拼音是dé xīn yìng shǒu,意思是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出自《庄子·天道》。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译文:(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

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心手相应是谁的文学主张

这个观点是茅盾的文学主张。

茅盾提出了心手相应这一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当紧密结合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相一致,认为作品应当通过作者的心灵与手的表现相统一,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和布局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